休學半年我學到的5件事
時間管理
之前我很不會管理時間,做任何事都愛壓線而且常忘東忘西;我也不會做長期計畫(超過一週就不行XD),總是是過一天算一天;更不用說養成習慣,每次都失敗。我下定決心建立自己的管理系統、制定長期計畫、培養習慣,好好管理生活。
我用「notion」這個軟體建立模板,管理我的生活。代辦事項、習慣追蹤、長期計畫、讀書筆記等等全部一起管理。並且開始學習制訂長期計畫(一開始真的只能知道明天要幹嘛XD現在可以制定月的計畫了!)我也成功養成了每天喝水、運動、早起、瑜珈、冥想等習慣。
更了解自己的喜好
透過嘗試不同的事,更知道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。社團、跟外國人線上交流、營隊、剪片、經營自媒體等等......。我喜歡先廣後深,不要求自己馬上選擇一件事並專心一致,每一次的探索讓我更清楚自己的喜好。
我一直嚮往完全的空白時間,但當這天來臨,我卻沒有想像中的快樂,還是常常很焦慮或者感到空虛。因此我從葬禮-人生的終點,思考什麼事情對我來說是最重要的。
心理狀況改善
我學會主動積極。主動積極對我來說是:控制自己能控制的事;造成影響,不要被影響。這個信念大大減少了內心不必要的焦慮和擔憂,也減少很多人與人之間不必要的衝突。
例如有一次我想聊A話題,爸爸卻叫我不要說話他不想聽,之前的我一定會爆氣,但腦中「主動積極」的信念告訴我:他想不想聽我無法控制,但我可以先聊別的話題,話題A之後再跟跟別人講。
我開始做瑜伽以及冥想,練習活在當下。剛休學時每天都強迫自己要很有生產力,好像要很努力的找到生命的意義才不辜法這段空白期,最後卻導致心悸胸悶心情低落。一句話點醒我:或許我們要找的並不是人生的意義,而是活著的體驗。
當好奇的行動派思想家
一開始我不斷的行動,嘗試各種不同事情卻累到沒時間反思,有時候連「為什麼要做這件事?」或是「我在做什麼事?」都解釋不出來;又有一陣子我一直在思考我的計畫,一直想卻懶得行動;當我找到行動與反思的平衡後卻發現人生好無趣!
我發現「行動」、「反思」、「接觸新東西」都是不可獲缺的。
我目前行動、反思、接觸新東西所分配的時間是3:1:1。我花大量時間完成計畫好的行動,像是寫部落格、當線上華語老師、花藝、健身、閱讀等等;每天晚上進行反思,看有什麼地方要調整;接觸新東西,隨機聽不同領域的podcast、看不同領域的文章等等,把自己拉離舒適圈,觸發新的思考並滿足自己的好奇心。
20/80法則,做最重要的事
我很不會抓重點,在學校老師說重點我都不想聽,我總是熱血的想著:不管是不是重點,我全部都要背起來,結果換來的是熬夜讀書讀不完,成績還很爛XD。我一直以為自己很勤勞,直到在「一週工作四小時」這本書中看到一句話:「忙碌只是偷懶的一種形式,懶的思考和分辨自己的行動。」
自從有了「80%的成果來自20%的行動」這個信念之後,我開始思考如何用最簡單的方法達到我要的目的。一開始當家教我都花兩個小時備課,簡報、內容我都花大量的時間設計,但退一步想,學生真的有學的比較好嗎?
網路上有很多影片、圖片、資源可以運用,我花很多時間備課是「努力」的老師,但不一定是「好」老師XD 如何把時間花在刀口上,最有效率的幫助學生學習才是最重要的。
後記:
休學的這半年是我自己感覺成長最多的一年,希望之後第二個半年能有更大的成長和突破!
留言列表